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现设有安全工程、测绘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建有工信部“绿色地理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6人,博士25人,在站博士后1人,硕博比达100%;具有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22人,双师型教师占专职教师比例达52%;另聘有行业导师13人。截止到2024年9月,学院在校学生数共计1146人。

依托学科优势,学院建有生物能源山东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化工山东省实验教学中心、生物氢烷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藻生物固碳技术创新中心、安全工程技术中心、新能源研究院等学科科研平台。此外,学院建有2个省级团队,分别为深部构造区巷道动力灾害防控创新团队和生物能源青创团队。

学院设有安全工程、测绘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3个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500多台件,设备总值1600余万元。其中,安全工程实验中心设有职业卫生实验室、火灾安全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无损检测实验室、应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测绘工程实验中心设有数字测量实验室、摄影测量与遥感中心、精密测量仪器室、GNSS数据处理中心等;新能源工程实验中心设有生物质材料实验室、新能源制备实验室、新能源检测中心、大型人工气候室、中试技术示范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满足学生科研与实习实训的要求。

学院对照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思政要求,秉承“思想为魂,课程为根,课堂为本,能力为王”的育人理念,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实施“感-悟-行”多元思政路径,打造了“目标-元素-路径”一体化课程思政体系;突出行业特色,强化基础理论,拓展专业新知,建立了“强基拓新式”课程体系;完善数字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健全定量化评价指标,构建了“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式;反向设计实践内容,创设“场景化”实践平台,推动“教科创”融合,形成了“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四方联动,三维一体”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现建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课程思政培育课程19门,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两门课程上线校外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并持续开课。获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学院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对接区域战略需求,凝练学科优势特色,组建平台、承担项目、培育团队,推进产学研多元协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培养。学院教师将高质量科学研究成果和产业经验经过转化运用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推动了教科研一体化发展。近三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企业委托项目47项,到账经费600余万元;发表论文52篇,其中A类论文46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

通过学生导师双向选择为学生选派专业老师实现专业导师一对一指导,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各类比赛项目。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山东省测量技能大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大学生优秀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26项,教育部目录内获国家奖 11 项,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共立项 10项,其中国家级 2 项,省级 8 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