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山河不屈,14年浴血奋战,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至今仍回响不绝,激荡奋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说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大家好,我是济宁学院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2021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班的曲彦霖,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述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乘风》背后的英雄人物马仁兴、马乘风,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由四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个故事叫《乘风》。讲述的是吴京饰演的晋中骑兵团团长马仁兴带领骑兵团抗战的故事。在电影中,马仁兴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百姓撤离,不得不忍痛将儿子马乘风作为诱饵牺牲。当看到马仁兴带领的骑兵团向日军发起总攻,八路军战士们骑着几百匹战马冲入敌人的枪炮中时,悲壮的画面会让所有观众动容。
那么当年的抗日战场上真的有这么一支骑兵团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马兴仁和马乘风父子也是真实存在的。
马仁兴是河北平乡人,从小好学上进,立志报国,十五岁时离开家乡去当了兵。后来,他进入开封军官学校深造,并在1926年加入到国民党将领冯玉祥麾下,随后任职少将参谋长。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马仁兴因为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被降职为团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仁兴发现我党才是在真正的抗日,便开始与八路军有了接触,并于1938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一次营救地下党的行动中,马仁兴受到怀疑,于是在被捕之前,他索性率部起义,这才有了电影中的那支冀中骑兵团。起义时建制有1600多人,后经整编,最终缩编为1200余人。
这支骑兵团可以说是冀中军区直属的王牌部队,他们曾多次在危急时刻杀出一条血路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成为了根据地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
1942年,日军发动“五一”扫荡,派出数万人围剿八路军的战斗力量。在“反扫荡”的过程中,冀中骑兵团成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可为了牵制敌人、解救被围的机关干部和群众,骑兵团又于5月11日奉命返回根据地腹地坚持斗争。眼看一路被追杀不是办法,骑兵团调转马头,反向冲向日军骑兵队。日军一下子慌乱起来,被杀得人仰马翻。
骑兵团成功撤离后,在5月20日左右再次与日军遭遇。在这场战斗中,骑兵团伤亡惨重,马仁兴之子马乘风也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那么历史上的马乘风是一个怎么样的战士呢?当马仁兴将军率部起义后,地下党也将马乘风接来送到了马仁兴身边,之后马乘风到抗大学习,归来后在冀中骑兵团任通信参谋。
在激烈的战斗中,马乘风所在的连队向河堤方向突围,骑兵们高举马刀发起决死冲锋,不断有战士和军马被机枪打倒。日军离开后,村民们赶到战场,一共找到并埋葬了八位八路军战士的遗体,他们都没有留下姓名,乡亲们只在一位战士的上衣口袋里找到一本抗大毕业证,但名字已经让鲜血染得看不清。而当时的骑兵团,只有马乘风是抗大毕业。牺牲时年仅22岁。
马仁兴听到儿子的死讯后,只是沉默了两分钟,然后组织大家继续开会。对于儿子的埋葬地,他是知道的,但他始终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儿子的坟前看一眼。
而冀中骑兵团这支英雄的队伍,在经历了无数次战役后,最终以血染冀中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马仁兴和他的冀中骑兵团名震疆场,成为了当时英雄部队的符号。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历史书上的短短几页,不足以承载烈士们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将自己的人生脉搏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坚定向前。
撰稿:曲彦霖 审核:唐秋晶